乔治·克罗尔的日记约有两百首曲目,总时长四个半小时,是音乐史上最大的钢琴套曲之一。 1987 年开始的工作仍在继续发展。所有已经创作的作品和其他可能的作品均基于阿诺德·勋伯格的钢琴组曲作品 25 的基本系列。勋伯格的系列被排列了 42 次。这种排列的每个音调(42 x 12 = 504 个音调)成为生成相关乐曲材料的代码意义上的基本音和起始音。例如,就在 1987 年初,克罗尔写了一篇文章《Parodia ad A. Sch》。基于勋伯格组曲前奏曲的起始音符 82。正如这首于 1921 年至 1923 年间创作的纯十二音轨作品,将新的音高组织与法国组曲的旧类型乐章相结合,《Diary Kröll》通过对历史和现代音乐的大量参考,将创新与传统结合起来。
这位作曲家 1934 年出生于莱茵河畔林茨,长期担任科隆莱茵音乐学院作曲和音乐理论讲师,从勋伯格的核心出发,塑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性格。与贝多芬晚期的小品一样,这些不是有趣的小事,而是持续几秒到五分钟的高度集中的缩影,通常只使用两到三个独特的元素:重复、线条、音程、交替音符、建议、颤音、旋律、和弦、断奏、连奏弓。演奏风格、节奏和手势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所有部分的连续统一似乎是地下的。对于部分表演可以
钢琴家可以做出任何他们想要的选择,但他们应该按照序数的顺序演奏曲目,以便整体的结构原理也反映在子循环中。
最初,克罗尔依次写下了日记 1 至 44。他只遗漏了一些数字,后来又重新组合了。其他他更喜欢的,包括已经提到的 82 Parodia ad A. Sch。或 148 Poco Rubato(Laudate Dominum)。仅在 1987/88 年,他就写了 41 篇作品,约占总作品的五分之一,他原本应该在 90 年 2024 岁生日之前完成这些作品。他对各自代码的选择看似武断,但却遵循着明确的意图:一方面,克罗尔的作曲思维是由特殊的音序和音程结构引发的;另一方面,克罗尔的作曲思想是由特殊的音序和音程结构引发的。另一方面,他寻找某些适合实施已经形成的想法的音调序列。他对系统生成的声音材料的自由处理遵循着每件作品自己的艺术逻辑。